化学教学工作总结(4)

时间:2021-08-31

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8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改革心得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为我们的共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实施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真正的让学生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实现化学课改的现实意义。我认为,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化学教学的效果。

一、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有趣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化学实验、开展课外活动是丰富教学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以课程改革为契机,运用探究性学习手段教学,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未知化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应用实验等手段研究化学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好的教学内容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巧妙的进行“包装”,强烈的“推荐”,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实验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以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培养和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有趣的实验起到很大的作用。兴趣实验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并促进了学生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的掌握了知识,可谓“学习娱乐两不误”。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有多种,教师在教学时,关于方法的选择至为重要。选择教学方法的标准很简单,能引起学生自己思考的,便是有效的方法。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每一次相对独立的思考,课下要求他们独立的解决一个问题,实际上都是在相当程度上培养着学生的创造品格、创造能力和训练创造方法。教学可以启发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只要在教学方面有适当的安排,如提供思维材料、营造思维情景,采用启发和促进思维的教学方法等,使学生受到鼓励,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富于创造性的教学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受学生的欢迎,但创造性的教学是需要教师首先进行创造的。如果教师没有创造性的设计,只是把书本知识从旧到新再一字一句的讲出来,使学生随着

  自己的叙述来思考,这样做对学生来说不能说是丝毫无益的,但这样的教学在本质上还不属于创造性教学。创造性教学应以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为根本尺度,因为对于教师来说,新知与旧知的联系是已知的,教师把已知的东西原原本本的讲出来,是无创造性可言的,只有教师能把学生引入创造的创造才是教师最重要的创造。因此,创造是教学的关键,而教学目标的创造就更显得更为重要了。教学目标一旦确定,下一步的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相应的最优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由于中学生缺乏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教师若能在其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及时提出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气体的净化与干燥时,发给每位学生8张纸,分别绘制气体的净化、除杂装置,这样学生好象回到童年,兴趣盎然,同时巩固了装置。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还应注重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其中分组实验是最简单、最普遍的方法,而多设计一些让学生自己通过思考、推理,进而自己设计出实验内容,并最终自己验证实验结果的小实验才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提倡的。学生实验是化学教学中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的重要实施方法。在实验中,通过自己动手做做,自己再进行分析、总结,学生能透过具体的化学现象,理解并总结出化学中的规律,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四、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重要能力,也是一个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在中学时代教师就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并不断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例如《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这一节课前列出以下提纲:(1)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是什么?用到哪些仪器?这些仪器怎么组装的?(2)做这个实验应注意一些什么事项?如何收集氧气?等。通过预习提纲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帮助他们有的放矢的进行阅读课本,了解其课文的中心要点,并逐步学会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从而不断的提高阅读能力。最后在每上完一节课后,还要引导学生自

  觉认真的进行复习,要求他们再进行一次全面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指导他们通过前后联系,纵横对比,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一步地理解,并融会贯通。可以说,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就有了,成绩自然会提高。

  总之,化学教学要求“新” 求“变”,而教改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教改的关键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会学,进而乐于学。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的优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9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标指出:“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中学化学教师,我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主要做到了以下方面:

一、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化学在形成和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的过程中,始终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发展的强烈影响,它所研究的内容无不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如电解水实验,水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是这个化学变化的依据,但在通常情况下,即使在加热条件下,水也是非常稳定的,只有在直流电的作用下,水才能分解生产氢气和氧气,所以“通电”是水分解的外部条件。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辩证法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即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必须通过外因起变化,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再如,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进行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时,实验的结果,说明了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即质量守恒,这一规律正好验证了哲学上的物质是永恒不灭的规律。从而使学生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能认识到,物质是不

  依赖于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客观实在,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物质是永恒的,这正是辩证唯物主义所阐述的物质观。还有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不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等实验,这说明了物质的量变能引起质变,所以说量变到质变是化学运动的基本形式。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培养求真精神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让“科学思想”和“科学素养”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不仅是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科学思想包含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道德、科学价值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均可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得以体现。要创造条件树立学生的正确观念,变“有疑问问老师”为“有疑问做实验”。笔者认为“科学思想”中的“科学态度”是核心,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导致探索,探索需要方法,所以“求真”是关键。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真”欲望。例如,在学完“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可提出“将二氧化碳通人澄清石灰水有何现象”大部分学生根据课本上的知识回答:“变浑浊”;少数学生回答:“先变浑浊,继续通人二氧化碳又变澄清”。教师当场演示,结果符合学生的预料。有学生提出疑问:“这是为什么是不是老师在做实验时搞了鬼?”,对这种大胆的怀疑,教师应表示赞赏,立即取刚才实验的澄清石灰水,请该生用玻璃管往里吹气,结果出现浑浊然后又澄清,怀疑被实验否定,这时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于是教师将这一问题交给“科研小组”,要求他们自学溶洞的形成且综合学生看法,设法寻求合理解释。实践证明,在“求真”意识的支配下,学生就以积极的

  姿态投入,不断地探究、思索、发现,同时,也不断地体验着怀疑、惊讶、自豪、成功和喜悦等情感,“求真”的精神得到了培养。

三、在化学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合作意识不仅是学生良好个性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科研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合作意识的渗透是非常重要和容易完成的。例如:在做学生分组实验时,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两人)要一人负责操作,一人负责实验记录。而且要相互交换进行。实验时,在教师指导下,非操作者负责“监督”(及时指出操作不当之处)和实验过程的必要记录。这样,使全体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都得到提高。实验基本操作竞赛也是以组为单位,这样学生为了共同的目的会主动聚到一起研究各个细节,明确分工合作。每次实验结束时,对配合默契、效果良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并请组长简单介绍密切配合的经验。经过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大大增强,不但乐于合作,而且逐步学会合作学习,进而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