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的文化自信指数调查报告(2)

时间:2021-08-31

  当前公众文化自信水平总体较高,积极理性热爱自身文化

  传统文化精神、时代创新精神是当前中国公众文化自信的两大支柱。我们从认同、信念、参与意愿等维度测量了受访者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建党立国精神以及时代创新精神的情感认同度。情感认同是指能够正确的看待自身文化,理解并认同自身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并对这种文化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有信心。结果显示,公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情感认同度最高,约七成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更好发展抱有信心,并积极参与中国传统节日。本次调查发现,公众对于时代创新精神认知得分最高(77.99分)。体现时代创新精神的中国先进文化立足于中国现实,以科学为基础,不断地吸收人类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同时,时代创新精神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的,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所思考的问题,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也必然被公众熟知并认同。进一步分析显示,其中公众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时代创新精神的了解度最高。

  公众对建党立国精神的认知与认同有待进一步加强。建党立国精神发源于中华近代文明的危难之际,诞生了“坚定信念,敢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紧密团结,逆境奋斗”的长征精神、“服务人民,实事求是”的延安精神以及“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西柏坡精神。其根植于中华传统文明,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革命实践中不断丰富内涵。然而调查数据显示,建党立国精神认知与认同得分均低于平均分值,分别为77.26分和77.81分。访谈中我们发现,不少受访者表示观看影视剧成为了解建党立国精神的重要途径。但是近年来,大批戏说历史、消解红色经典的抗日剧和谍战剧大量占据荧幕,出现了“年轻人看噱头,老年人直摇头”的窘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历史是一部艰苦的奋斗史,当下许多过度娱乐化的抗战题材创作带来了极大的不良影响。

  公众民族文化包容性得分较高,但国际文化发展意识有待提升。行为倾向是指公众对待非主流文化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竞争中的态度和角色定位。经过调查分析发现,首先,面对非主流文化,大部分公众能够保持理性态度,以兼收并蓄、促进自身文化发展的原则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当问及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态度时,72.5%的受访者选择“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尊重、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当问及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时,65.4%的受访者选择“坚持自己的文化理念,从现实需要出发,借鉴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但也有近20%的受访者表示“外来文化不适合我国国情,应全盘否定”。其次,公众的国际文化发展观念较为薄弱。调查结果显示,26.9%的受访者认为“我们离西方强国差距甚远,竞争只能备受欺凌”,28%的受访者认为“我们是天朝上国,地大物博,没必要进行国际交流”以及“世界文化那么多,我们是否参加并不重要”。可见,在国际文化竞争中,有近30%的受访公众表现出文化自卑、自负以及封闭等心理倾向。最后,超过六成的受访者有积极的角色定位,表示在文化自信的培育和推广中,更倾向于成为“积极推广者”。28.3%的受访者则选择了“被动参与者”,7.8%的受访者态度较为消极,选择了“坚决抵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