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古桥现状调查报告(4)

时间:2021-08-31

  保护古桥的意识和行动,民间同样在不断觉醒和展开。

  2004年7月20日,洪水冲毁黎平县“国宝”地坪风雨桥后,当地500多名侗族百姓自发与洪水抗争,从洪水中捞回了七成多桥梁构件,从而为风雨桥的修复奠定了坚实基础,最终国家文物局批准修复地坪风雨桥,从而按照“修复如旧”原则得到恢复。

  在张家界市王家坪镇马头溪上,一座造型别致的风雨桥与邻近两座石桥呈品字形排列,与青山绿水、土家吊脚楼交相映衬,桥头功德碑上刻满了名字。李炎雄告诉记者,碑上刻的是为修桥捐款的当地民众姓名。没有国家和省里财政拨款,当地群众自发集资80万元并投入劳力修桥。

  “80多岁的龚桂梅和老伴拿出用来给自己做棺材的上好木料,请人送来工地修桥。一对夫妇自己卧病在床不能动弹,还专门出钱雇人上工,为修桥出力。”李炎雄说,“我们土家人祖祖辈辈在风雨桥上行路、贸易、对歌、纳凉、避雨、相亲,对文化遗产的敬重,让王家坪人舍弃身家也要千方百计保住古桥。”

  一些民间组织也在保护古桥上发挥着积极作用。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自2009年成立中国古桥研究与保护委员会以来,就古桥的研究和保护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在一些“桥乡”,民间自发组织的“护桥运动”不时出现。在江西和湖南,甚至有古桥附近居民几十年甚至几代人如一日,像孝敬家族长辈一样守护乡间古桥。在浙江绍兴,有“古桥卫士”之称的罗关洲,则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热爱,奔走于各地,慧眼识珠,发掘古桥的价值。绍兴的悬链线拱桥迎仙桥、玉成桥,正是他从普通的古桥中发现,填补了我国古桥技术史的空白,并成为省级文保单位。绍兴拜王桥更在他的保护下,摆脱被拆除的命运,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发现和保护古桥的同时,罗关洲出版古桥文化书籍,创办桥文化网站,更将古桥营造技艺带进校园。去年以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罗关洲“结缘”,学校为他设立工作室,并建成古代石桥模型展馆,罗关洲则开设“石桥营造技艺”课程,与在校师生探讨石桥营造技艺的保护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