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留守儿童倡议书(2)

时间:2021-08-31

  我所任职的仙临村是一个农业大村,拥有约四十多留守儿童,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根据我村的实际情况,现制定如下初步方案:

  一、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努力使档案资料能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的姓名、年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还有他们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二、给他们每人分发一张联系卡,把我们村委会办公室和我的联系电话都写在上面,如果他们遇到什么事情需要帮忙的可以随时与我们联系。开通“亲情电话”,如果他们监护人家里没有电话,可以到村委会办公室来打电话。

  三、我村是由几个村合并而成的,面积比较大,留守儿童居住的比较分散,把他们全部聚集在一起在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所以我打算依次到各个村民组去,把相近的几个村民组的孩子召集到一起,进行帮学。

  四、对不同的年龄段的孩子,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多给他们辅导功课,问他们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有没有什么困难。低年级的和学龄前的小孩子们就侧重带他们玩一玩,做做有趣益智类的游戏,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不同性格的孩子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有些孩子可能比较活泼率直,有些孩子腼腆,所以要因人而宜。

  五、多与家长沟通,让他们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我想在任何时候,父母对孩子的亲情,在孩子心里都是不可缺少和不可被别人替代的,父母“关爱缺失”会引起严重的“情感饥饿”。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上,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玉”,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